Return to site

照顧資源怎麼找?機構、社區或居家照顧資源,一次認識! 家天使照顧服務

 長照 詢問對方意見:可以詢問長輩是否偏好哪些方式的照護,或是否希望由哪位家人來照顧他們。 當然他們的期望可能無法完全達成,但我們應該仍要細心聆聽老人的想法,並盡力做到。 老人若有心智問題、肢體受傷等狀況時,通常就需要別人照顧,但這同時也讓他們感覺失去了隱私,也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和用處的想法,讓他們感到生氣。 另一種原因是罪惡感,因為他們會感覺自己是家人的負擔。 且有時候,老人因為喪失記憶而會有些混淆的意識,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需要別人的幫助。 阿公也因膀胱功能不好而裝了排尿管,細心的麗達在服務時也會協助排尿管的清潔,用心的服務漸漸的感動了阿公,在麗達的細心備餐下,阿公也比較願意正常吃飯,阿公感覺到麗達真心的對他好,漸漸的把麗達當作自己的女兒看待,總喜歡把握居家服務的時間和麗達聊天。 除了工作、照顧媽媽,他還會抽時間做DNR(不施行心肺復甦術)宣導志工,甚至自己健保卡也簽署了同意不要無謂醫療,在人生最後一段路,不讓其他人辛苦、走得更有尊嚴。 她的先生4年前跌了一跤,導致頭骨凹、腦出血開刀,此後經常住院,曾太太考量自己年紀也大了,每天花2,200元請看護協助照顧,不料先生二度跌跤,又因肺結核,前後住院53天,看護費花了20萬元左右。 2年前,阿龍的媽媽因褥瘡感染到醫院進行清創手術,這一住又是一個多月。 一方面是先前請照服員的經驗不佳,擔心若遇到不好的人、甚至虐待媽媽;另一方面是阿龍電話行銷的工作,每月底薪僅2萬5,業績又是忽高忽低,收入並不穩定,經常付完房租6,500元及媽媽每月6,000、7,000元尿布和營養素的錢,已經幾乎打平。 他們從對人性的期望到失望,他們從對社會付出到被社會拋棄,就像一朵朵浪花從海洋奔赴岸邊,然後死在岸上。 可是他們沒有浪花的漂亮,倒像是一粒粒的砂礫,就死在人生灘岸。 解決了雇主、付費者及預算的問題之後,下一個難關就是長照資源的普及度不足。 即使有完善的給付、支付制度,若沒有足夠的長照服務資源可以提供給大家,需要的人也用不到服務,再好的制度也是徒勞。 由於媽媽日漸退化、現幾乎全天臥床,居家服務時數遠遠不足。 輾轉換了另一家電話行銷工作的阿龍,為了工作時也能「看顧」媽媽,在公司裝了遠端監視系統。 阿龍說,居家服務員會在中午到家裡餵媽媽吃飯、翻身、擦澡等,其餘時間,他只能透過裝設監視器注意媽媽的狀況。 陳亮恭指出,原來是因為,照顧長者的方式不一樣,而過去沒有人教給家屬這些東西,所以「真正好的照顧,可以改變一個家庭」。 翁章梁也細數在嘉義縣投入的多項銀髮族社會福利措施,終極目的「在拚減少銀髮族臥床及被照顧的時間,讓嘉義成為老人樂齡的地方」。 翁章梁說,「我是幸運的嘉義人,因為剛好工作回到嘉義,有幸可以陪伴父母在世的最後15年。我在當嘉義縣社會局長的時候就想,怎樣可以讓其他想要回嘉義的年輕人,不要覺得嘉義沒有發展機會,只因為了照顧年老爸媽而必須回來」。 從少年時代退伍到半百中年,已60歲的林大哥,過去30多年的生活裡,他沒有工作,全職照顧父親、母親。 近幾年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提倡,照顧者也要擁有「三分之一的人生」:三分之一的時間工作、三分之一的時間照顧長輩,剩下三分之一的時間給自己。 但根據統計,多數家庭照顧者幾乎全心全人投入,他們照顧期間把自己的生命取消,幾乎「零」活。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,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,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,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。 他認為,唯有導入產業化的思維,讓有些照護服務由商業機制進來,「讓民間用其他機制來提供」,才讓民眾得到更好的服務。 陳亮恭說明,歐洲福利國家的實質稅率40~60%,台灣只有大概10幾%,「其他國家有的東西台灣都有,但在這個(台灣)經濟規模及政府稅收下,很難做到位」。 問題是現有政策,讓生活在長照第一線的照服員,充滿恐懼。 因為這群人,沒有任何保險,生活在標準時薪三分之二底下,更別說什麼加班津貼。 長期的工作,面對病人,面對形形色色家屬所造成的身心壓力,毫無紓解管道。 除了正式照護人員之外,因多數長輩不需長照,故投入社區照顧,擔任非正式照顧人力(如社區組織或社區關懷據點志工),促進長者健康,減輕失能可能性,更是高齡照護體系的重要一環。 首先,若你是社工、護理、物治、職治、公共衛生、老人照顧等長期照護相關科系畢業生,那就有機會成為照顧管理專員、個案管理師與行政管理人才;如果你是正在執業的醫事人員,也可以考慮投入居家復能、居家護理等服務,成為長照體系的一員。 沈宗祥說,母親本就患有失智症,腦出血開刀後已認不得人,出院後便將媽媽安排至護理之家照顧,每個月花費3萬元左右;父親則不願到護理之家,因此長期住在家中由他照顧,並申請一天2小時的居家服務員協助。 但爺爺就是放心不下,他的生活節奏都配合著奶奶,什麼時候該吃藥,什麼時候該洗澡,用奶奶的時間來決定自己的生活。 91歲的林爺爺每周三都騎著腳踏車,載著86歲的林奶奶到彰化溪湖瑞智互助家庭,希望透過志工幫忙奶奶延緩失智速度。 麗達分享自己在服務一位視障阿公的經驗,阿公是低收入戶,平時與老婆兩人相依為命,除了看不見,膝蓋也因退化而不方便,走路時需要使用助行器輔助。 阿公平時仰賴麗達協助沐浴、提醒吃藥以及維持家中的整潔。

長照